日前,中山大学新生网挂出一条公告,要求今年考上中大新生们,入学时须向院系辅导员提交一份暑假期间本人参与公益活动的客观记录——“公益囊”。这条消息一经发布随即引起了公众热议,微博上关于词条新闻的转发、评论数量短时间内激增数千条。
有人认为这是中山大学的招生炒作,也有观点认为做公益应该自愿而不应该发文引导,还有不少人很赞成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用这种方式鼓励大学生参与公益,并提醒他们学习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传统文化的新倡导
记者调查发现,中山大学用“公益囊”的方式倡导学生做公益源于2012年。在2012年本科生入学时,就利用同样形式倡导学生做公益,并在10月29日由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发布了《关于做好本科新生“公益囊”后续工作的通知》,要求推荐公益好文章进行汇编。
校方表示发起活动的初衷:“主要是希望新生能多多进行公益实践,而且只是发文倡导”。而对于中山大学的做法,公众反应各异,一部分反对的观点认为这是“强制公益”的做法,做公益还是应该遵循自愿原则。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夏学銮在接受《公益时报》记者采访时候表示:“在国际上高等教育机构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在学生的社会实践中有公益活动的要求,中山大学的尝试是符合国际专业教育的基本趋势的。”夏学銮还认为:“新的做法出来往往各方评价不一,教育机构对于当前社会一些负面的趋势,如信仰迷失等等负有一定引导教育的责任,用这样的方式提醒人们从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做起很有必要。”
>>执行和监督机制
新生们面对着校方公益行为的倡导,在暑假中能否将“公益囊”的作业保质保量的完成呢?夏学銮认为既然学校倡导学生做公益,那应该设立相应监管机制,不应将倡导流于形式。
“要有相应的力量来做监督执行,社区或者是相关的行政机构部门要进行监督,认真负责地给出评语和鉴定结论。在国外很多高校是有双导师制的,有学习的导师,还有其他方面,比如社区服务的导师,对学习上的不同要求,由不同的人来把关。”夏学銮说。
“就当前热议的中山大学新生入学的‘公益囊’来说,暂时没有看到一个很好的监督机制来督促保质保量地完成。可以设想,如果学生到自己所居住社区做志愿服务,那社区应该承担起监督责任,并且给予相应的监督和评价,往往会出一个证明,但是现在社区出具这份证明权威性究竟有多高,还需观察。所以这里面要保证他的质量而不要走过场,这让大学生一开始就有了社会服务的意识,才能不使这份暑假作业流于形式,反而带坏了风气,以后反而对于这个活动不重视。”
记者向北京的一些留学中介机构了解到,国外很多名牌大学在录取中国学生时除了语言和专业成绩会被问及之外,大多数都会提及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你在内地做多少时间的社会服务,有无志愿者记录证明,这将能够作为你成功申请学校的有利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