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据统计,目前国内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大多以上市公司、国企、央企、外企等大企业为主,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慈善捐赠方面,对于战略CSR和与企业自身技术、产品、产业优势相关领域公益项目的涉足则很少。本文作者系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郭毅,他看来,中小企业应树立社会责任意识,通过抱团履则等形式,履行社会责任。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都数量庞大,社会影响面广泛,在解决就业、创造税收、丰富市场等诸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在欧盟,中小企业占企业总量的95%以上,提供超过66%的就业岗位,欧盟国家经济增长一半源自中小企业的贡献。在中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量的99.6%,因此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意义重大。
然而,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操作中,中小企业的履责问题却一直被人们忽视。
>>履责与收益外溢
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金薄弱,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并且单个中小企业往往不具备广泛的社会影响,社会责任行动对企业品牌声誉方面的回报并不明显。因此单个中小企业并不像大型企业那样,具有明确的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
中小企业履责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于掌握的资源较少,从而致使其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较弱。
美国学者Jenkins认为,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要面临三方面的资源约束。首先,资金来源渠道不足。相对于大型公司制企业而言,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和其他社会融资的途径较少。其次,社会责任行动必然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负担。再次,中小企业社会责任行动面临时间的约束,不论是服务社区,还是教育、培训都需要占用员工大量的工作时间,从而对企业经营和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
就单个中小企业而言,个别企业的社会责任行动相当于企业向社会免费提供了公共产品,产生“正外部性”经济效应,即收益归社会,成本归企业,也就是出现“收益外溢”现象,因此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不足。并且,由于单个中小企业的社会影响面小,企业的社会责任行动并不能像大型公司制企业那样获得社会关注、产生社会影响并实现经济绩效方面的回报。
>>传统标准责任不适合
传统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对象主要是“Corporate”,即公司制企业,这类企业一般规模较大,控制和支配着大量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不仅影响了经济生活本身,而且还对企业所在地的环境、资源、劳动就业、产品安全等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乃至政治活动、文化生活等层面产生影响。因此,公众也相应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行动寄予较高的期待。
然而,传统企业社会责任行动要求和推行模式并不能直接适用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不仅规模上区别于大型公司制企业,而且在产权结构、治理模式、运行特点以及所面临的市场状况等诸多方面和大型公司制企业存在差异,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愿、能力、决策机制和声誉回报等方面也与大型企业明显不同。例如,针对大型公司制企业进行的企业社会绩效和企业财务绩效的相关性测量,无论是在指标选择、模型设计、测量方法和基本结论等方面,都不适合于中小企业。
此外,当前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存在一种倾向,即力求建立某种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适用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各类企业。从早期的SA8000到新推出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6000社会责任标准,都致力于实现这一目标。
然而,社会责任标准的一般化容易造成对不同企业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所面临的具体社会问题的忽略,既不利于企业在认同基础上自愿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也不利于将企业的社会责任行动导向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