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如何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以对社会和生态更为负责的态度,来推动化工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全球各大公司普遍关注的话题。
你知道绿色供应链是什么吗?这个概念已有多长的历史?是谁首先系统提出的?在中国,绿色供应链近年的发展又如何?下面,小编为你一一慢慢道来!
本次论坛的主旨性发言和主持由商道纵横郭沛源博士担任
供应链管理一直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议题。最近几年,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性持续提升,热度有时甚至已经超过了劳工议题,低碳则是绿色供应链的重中之重。在与品牌的合作中,我们也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品牌采购商开始主动地推动供应商进行节能改造,来减少供应链能耗及产品碳足迹,并谋求与供应商之间更长期的合作关系。
英领馆代表致辞
英领馆气候变化与能源处处长在致辞中提到,由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和环境的负面影响已经越来越成为全球共识,在应对这场全球共同的危机中,政策制定者们和品牌的努力是同样重要的。
ISC代表讲话
ISC的Matthew DeGroot则分享了他祖父从业的一家美国工厂在三十五年间经历的生产事故、环境问题,再到节能减排、改善工作环境等各方面的经历和成果,他说:
“工厂是创造就业,给人们提供生活用品,制造美好的地方。而工厂同时也能对工人、周边居民和自然环境,甚至全球环境制造噩梦。是美好,还是噩梦,就取决于在座各位的决策。”
在不大的会议室中,集中了近20多家本土及跨国公司企业代表,包括通用电气、惠普、星巴克、Fossil、H&M、耐克、彪马、翠丰集团、微软、达能、日立电梯、南方航空、南方电网综合能源有限公司等在内。来自广东省经信委,美国环保协会的专家也参与了这次的论坛。
企业进行分享
论坛一开始,大家首先交流了各自企业或机构在低碳供应链管理中采用的准则,优秀项目操作经验。(由于此次论坛闭门会议的性质,以下案例分享略去品牌名)来自一家全球集团的大中华区采购代表介绍道,在该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除了要求所有采购的原料产品,都需要通过国际通用的环保认可以外(例如采购的木制产品都需要通过例如FSC这样的木材认证),企业还积极在自身和供应商之中开展低碳办公室计划,联合例如环保NGO在内的第三方,积极减少来自企业和工厂的能耗以及碳排放。
而给供应商的环境损益或者影响进行评估和打分是参会的众多品牌都会采取的措施。另一位服装品牌的采购代表就介绍了品牌通过联合第三方机构,制作了一个针对供应商生产行为全生命链条的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和打分的系统,并依此对供应商进行分级,择优合作。
与会者就绿色供应链所面临的挑战进行讨论
之后的讨论环节迎来了一个小高潮,除了对各品牌采用的不同评估和打分系统的利弊、实际操作中的挑战和困难进行了积极的交流之外,各参会者也谈到了现在低碳供应链管理中遇到的“边际效应递减”和“成本”问题,也分享了各自正在探索的解决方案。在座的节能专家代表也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法,例如把不愿改造的企业带到改造后运作良好的企业去参观、搭建供应商之间的沟通平台或者为供应商量身定制节能改造方案等。另外,许多参会代表也提到了基金会和企业的相关资金支持和资源分享对供应商的积极性有推动作用。
绿色供应链是大势所趋,整合行业、政府政策、NGO及学界等多方资源,相互学习共同探索管理和技术的改进空间是促进供应链向低碳、绿色转变的关键。
南方电网代表受邀进行总结
此处揭晓答案!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在 1996 年进行一项“环境负责制造(ERM)”的研究中首次提出,又称环境意识供应链(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Supply Chain,ECSC)或环境供应链(Environmentally Supply Chain,ESC)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厂、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