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学做菜,
等爸妈老了,
就可以做给他们吃。 ”
台上的小姑娘眼睛亮晶晶的,一脸憨笑,轻声说出了自己的梦想。
这个梦想在很多普通人看来非常简单,但对于8岁,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小姑娘蔡沁文来说却没那么容易。
所幸已经有人认领了这个梦想,厨师龚先生表示可以教她和另外一位同样患有唐氏综合症的的小朋友刘俊凯做寿司,而刘俊凯的梦想就是“以后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寿司”。
周日下午,广州南丰朗豪酒店的宴会厅里,来自13个特殊家庭的孩子和家长以及数十位嘉宾都身着正装礼服,这是“一人一梦想”广州YMCA天使心特殊儿童关爱项目周年慈善酒会,几位已经被认领梦想的特殊孩子正在分享他们的故事。
认领梦想是“一人一梦想”活动中大众参与的主要形式。爱心人士自主选择认领这群特殊孩子的梦想,都是一些很简单的心愿,例如学做菜,学滑旱冰,完整唱出一首偶像的歌等。
特殊孩子不能像普通人那样去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他们的渴望。呼吁大众去认真倾听特殊孩子的心声,给他们一个实现简单心愿的机会,是广州YMCA举办这场慈善酒会的目的。
天使心特殊儿童关爱项目是广州YMCA专门为特殊儿童设立的一个项目。据项目负责人之一陈健介绍,天使心项目自2015年6月至今服务的特殊儿童共有13个,年龄介于6岁到12岁不等,障碍类型有自闭、脑瘫、智力障碍、失聪等。
有人可能质疑,项目惠及的特殊孩子怎么这么少?
广州YMCA天使心特殊儿童关爱项目一直以来有一个引以为傲的特色——个别化服务,即每两个义工帮扶一个特殊儿童,义工根据所帮扶孩子的喜好和接受能力等特点去量身打造相处模式。
目前团队里的义工不到四十人,这些人平日里要忙自己的正职工作,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做义工,因此受义工人数和时间限制,帮扶的特殊儿童数量也只能相应调整。
“二对一”的模式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特殊孩子从情感上更快接受固定陪伴和照顾他们的义工,义工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压力。
YMCA天使心特殊儿童关爱项目团队每个月会有一次固定活动,所有特殊孩子和义工一起参加聚会或户外活动。但没过多久陈健他们发现了一个问题:不同年龄不同特征的孩子聚在一起交流起来不太容易。
于是,除了统一活动外,义工们担起了更多单独陪伴的任务,一起玩游戏,一起逛超市教他们买东西,一起搭地铁等,像家里最普通的亲人那样事无巨细地教给他们生活的技能。
“上次我们做了特训,让他去超市购物,我们预先做好清单让他挑选,付款,结账等。他妈妈说他算钱不大行,但是那次他计算得挺准,找零也没问题”,义工Peter加入YMCA天使心项目一年多了,帮扶的是一名患有脑瘫的男孩。
“承诺是一种责任,为了平衡义工和正常工作,我会提早计划和制定应急后备方案。幸好,到目前为止没有缺席任何一次天使心活动。”Peter说。现在,男孩不再那么害羞,能够主动与人打招呼了,自理能力也提高了不少。
▲患有脑瘫的男孩在超市购物
起初,家长并不放心义工把孩子带出去,为了取得信任,义工至少要上门家访两次才能尝试带孩子出门,每一次活动前义工都会跟家长提前沟通,制定好行程安排。
一场场悉心陪伴,一次次亲密交流后,在被孩子依赖的同时,义工也慢慢被家长接纳。“孩子跟他们在一起时表情会很开心,分别时会依依不舍”,一位特殊孩子的妈妈站在台上动情地说,“真的很感谢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