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益,和做商业,有时候确实也很类似,因为著名的公益专家们似乎比较过了:有倡导型的公益,也有倡导型的商业;自然地,似乎也有闷声想只发大财的商业,也有以为低调深耕就能成大事的公益。
很多人一进入公益行业,就要发起个什么。因此在公益界,发起人,与商业界的投资人、技术发明人、创始人颇为类同。“发起人”发起个什么事之后,接下来就一定要面对一个考验:你发起的,就真能做成吗?
“发起”,当然有诸多的理想的成份,而理想要兑换成现实,需要无数的执行和落地,需要从一个人变成一群人,需要从临时志愿者变成铁打的团队。
其间还有可能出现一种运营策略上的分野,有人可能日益走向品牌制造者,不停地发起,不停地创建“品牌”,由个人而带动项目,由项目而提升个人。有人则可能日益走向线下运营,甚至不惜成为代工机构、管理团队。
最近在环保界,出现了不少想要投巨资以做公众保护地的大型基金会,这些基金会有非常宏大的理想,大到让民间环保行动者感觉到原本塌下来的天又在被撑了起来。在政治与商业间自由游走的大老板,一旦铁心发愿,其势力自然不可与普通级别的“发起人”同日而语。因此,这样的发起人,有可能既是品牌制造者,又是线下运营商。
但也可能什么都不是,只是公益事业或者说自然生态保护事业的资金支持方。做惯了商业的人,看公益的资金,也经常是闪烁着“杠杆”的思维的,做商业时,自己投五块钱,是希望能够至少带来五百块钱的杠杆效应或“跟投能量”,做了公益之后,也盼望自家捐个五块钱,能够带动社会更多的政府、企业、公众捐赠上五百元。因此,即使是资金,也是不可预期的,嘴上说要捐赠多少,与到期真正捐赠到账究竟有多少,都无法预估和测算。而日后真正算账和校对时,也不能拿当时的放言当成许诺,最多,只能像是一时兴起的生发。
最接地气的活法,其实是做扎实的线下运营商。也许,那些一直在前线和底层奋战的环保、公益组织,如果梳理好战略,可能最好的发展前景,就是成为这个行业的最强大的落地执行者和通盘运营者。品牌可以制造给别人,名份可以任其他人去挥霍,而自身,只要能把运营的质量牢牢控制,把团队的人数,迅猛地发展,做到村村都有嫡系,处处都可助成,那么,这样的线下运营团队,才是最富有竞争力的持续攻坚团队。
做公益就是为攻艰而来,一旦某事已经不再难做,完全可以转场,另选新寒冰处,或者,觉得此生已足,可以安然退役。
本文作者:冯永锋(资深公益人,独立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