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创新势能,助力共同富裕”,2021 CSR环球创新榜的主题囊括了两个高频词——“创新”和“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先要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要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在此背景下,一种新的力量呼之欲出——社会创新。
在2021 CSR环球创新高峰论坛上,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广州市社会创新中心理事长周如南带来了主旨发言《共同富裕下的社会创新》。以下内容根据周教授分享整理。
共同富裕,在此岸实现
“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以前,我们更加强调前半段——“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如今,我们该怎么来理解后半段——“共同富裕”?这要从其配套的词汇讲起——“第三次分配”。
第一次分配以市场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但是它会带来很多贫富差距的问题,包括环境污染以及不可持续等相关性社会问题。第二次分配,政府以行政之手、税收为杠杆,抹平或缓和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但这些仍不能满足“共同富裕”的目标,所以提出“第三次分配”——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性事业,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目前中国的收入结构呈金字塔型,有钱人占少数,中产阶级较少数,大部分是低收入人群。未来我们要构建一个橄榄型的收入结构——有钱人和穷人不要太多,大部分都是中产阶级。目前中国的中产阶级大概有4-5亿人,我们的目标是2035年实现中产阶级8-10亿人,最低目标实现6亿,中产阶级应该成为中国的大多数。
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习惯等影响下,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弱的行为。第三次分配,人人有份,既可以是分配者,也可以是被分配者,本质是社会主体自主自愿参与的财富流动。
共同富裕是人类对于未来的美好想象,而它可能不只在彼岸,而是在此岸可以实现的。阿里巴巴、腾讯各拿出1000亿助力共同富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一系列行动都表明第三次分配已经进入大规模的操作阶段。
社会创新是什么?
1.0的公益是“授人以鱼”,给他吃鱼,但是他不会捕鱼。当好人走了以后,他很快又饿死了。2.0的公益注意到这个问题,于是给他解决就业的问题,这个叫“授人以渔”。但问题是,教会他钓鱼了,他每天在这个鱼塘里钓鱼,一天三顿都吃鱼,很快这个鱼塘的鱼又被他吃完了。3.0的公益事实上意味着天下为公,新公益和社会创新,系统性地解决社会问题,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创造的过程。
比如,对社区里的流动儿童,按照1.0的公益,我们会带上书包、文具、礼物去看望,陪他们玩游戏。按照2.0的公益,我们会组织“流动妈妈”群体,带他们去游学,看看更大的世界,赋能给这些孩子。而按照3.0的公益,我们需要更深入地调研,分析中国城乡结构性差异、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户籍和学籍制度,以及社会保障相挂钩的社会资源或者社会保障制度不平等问题,从而在结构和政策推动上,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这叫系统化社会创新。
所以有人说做公益的最高境界是消灭自己,不再需要我们去推动,因为问题已经得到规模性解决。创新具有多重的维度,社会创新也必然会带来对我们的要求。友成基金会提出了3A框架。
Aim:社会理想的驱动力
做公益的人必须要有社会理想,它和政府的权力驱动不一样,和企业的利润驱动也不完全一样,公益、社会创新更多的是一种社会价值驱动。
Approach:解决方案的创新力
我们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市场定位意识、大局意识、政治愿景、学习力、影响力、转化力、治理能力、解决方案的系统性、方案的提供者等一些能力。在此背景下,我们可以做很多种类型的社会创新。
为什么需要社会创新?
当前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需要各部门的参与。
政府被称为解决社会问题的第一部门,它的逻辑是强制做公益;企业更多是一种自愿求私益的逻辑;传统的NGO作为非政府组织,更多的是自愿求公益。不管是NGO、政府代表、企业,还是媒体、公众,我们应该各归其位,但是要实现协同。因为一个社会问题的系统性解决需要的是协同的力量。
让我们携手一起走下去,实现社会创新,实现美好社会。